《沙丘2》:不只是王子复仇记——年度最期待大片终于来了

去年,烂番茄发起了“25年来最佳导演”评比。

经过多轮角逐,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丹尼斯·维伦纽瓦进入最后的双强对决,足见“维维诺诺”组合在当今世界影坛分量之重。

近年,本着“诺兰上一部,我也上一部”原则的维伦纽瓦,在诺兰《奥本海默》之后,终于也推出了自己的万众期待之作。

《沙丘2》

这部与前作时隔三年的续集,目前烂番茄新鲜度94%,爆米花指数95%,在IMDb上被超14万人评出9.0分,暂居Top250第10位,是维伦纽瓦生涯最佳。

《合金装备》《死亡搁浅》等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盛赞这是一部足以抵抗流媒体订阅服务的真正的电影,它让自己僵化的思维如沙子一样崩溃。

这部成本1.9亿美元的大片,刚上映便已斩获2亿左右的全球票房,要达到回本的5亿票房几乎板上钉钉。

在影片上映前,主演提莫西·查拉梅和奥斯汀·巴特勒接受了时光君专访,聊到了拍摄这部电影的趣事。

此前,时光君从小说原著、故事及人物等方面,对此片进行了前瞻,今天就来聊聊《沙丘2》为何值得一张影票。

世界观架构

表面看,维伦纽瓦的《沙丘》打着科幻旗号,却上演中世纪故事。这与创作者是否思想陈腐无关,而是由《沙丘》世界观决定。

《沙丘》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近8000年后,人类已具备星际旅行能力。

经历过一场与人工智能的惨战(巴特兰圣战)后,人类见识到人工智能的可怕,于是禁止对其进行开发、应用,转而极限开发人类自身。从而产生了“人型计算机”,即天赋异禀且大脑被完全开发的人类。

人型计算机主要有三大族群:姐妹会、宇航公会领航员、晶算师。故事中最重要的资源、独产于沙丘星球的“香料”,便是发展人型计算机的必要资源。

姐妹会

人型计算机有点所谓“灵修”的味道,加之对人工智能的全面禁止,最终人类文明体制退回到类封建制。

皇帝统治宇宙,各大家族分封星球、领土。这里就可以解释大家最常质疑的两个“科幻设定”。

其一,为何一个科幻片系列一股子西方中世纪味?上面其实已有解释。而从历史、未来彼此交缠的哲学角度而言,人类在文明(尤其是科技)发展到太高程度后,不排除产生强烈破坏欲的可能,几场高科技战争就可能让人类回到“石器时代”。

这种设定,和大家熟悉的《庆余年》类似——未来高度发展,导致人类重新轮回文明制度。

其二,片中人物为何多以冷兵器近身交战?这是因为《沙丘》中的一个重要设定——防护屏障。

这种屏障源自“霍尔兹曼效应”(一种虚构的物理现象),它可以阻挡激光、子弹、冲击波等高速动能,却无法阻挡刀剑、匕首等慢穿攻击。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角色们身上一直闪动光盾却又舞刀弄剑的奇特景象,这正是高科技产生低弱点的表现。

以上世界观架构下,《沙丘》故事可总结为——

厄崔迪家族在皇帝授意下,从宿敌哈克南家族手中接管沙丘星球,却在哈克南与皇帝的共同设计下,几乎灭族。厄崔迪家族之子保罗(甜茶 饰)在沙丘星球原住民弗雷曼人的支持下,骑着“沙丘Uber”沙虫,向哈克南及皇帝复仇。

神秘的姐妹会则高瞻远瞩,遴选先知,试图掌握人类的永恒未来。王子复仇、原住民觉醒、自由斗争、文明哲学等文艺母题均含括其中。

电影化呈现

如此“庞然巨物”,自然具备足够吸引力。小说问世以来,不少名导都想将之电影化,却多折戟沉沙。

《沙丘》电影版权最初由美国制片人亚瑟·P·雅各布斯(1968《人猿星球》)买下,并拟邀大卫·里恩(《阿拉伯的劳伦斯》)执导。但亚瑟的突然离世使项目被终止。

《阿拉伯的劳伦斯》同样关乎沙漠与战争

之后,智利名导佐杜洛夫斯基(《鼹鼠》《圣山》)以极大积极性,说服特效师丹·欧班农(《异形》)、平克·弗洛伊德乐队、H·R·吉格(异形设计师)等大咖,拟邀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画家达利(为他开出每分钟10万美金的片酬)出演制作《沙丘》。

但终因风格怪诞、成本过高被好莱坞大厂拒绝。

佐杜洛夫斯基版飞船及香料,他并未读过原著

下一位要拍沙丘的导演是雷德利·斯科特,雷德利很喜欢原著。然而前期筹备时,哥哥弗兰克的离世让雷德利深陷悲痛,于是他放弃《沙丘》,转头拍摄了更具宿命感的《银翼杀手》。

接下来是终于拍出成片的大卫·林奇。林奇强迫自己读完原著,改过7稿剧本,最终却因成片质量差而不愿署名、不愿谈及,影片票房也赔得很大。

林奇版沙虫

过尽千帆皆不是,终于,《沙丘》来到维伦纽瓦手中。这版有史以来最成功、代表21世纪以来最顶尖电影工业水准的《沙丘》,演员阵容自不必说。

幕后更是集结了编剧乔·斯派茨(《普罗米修斯》)、音乐汉斯·季默、摄影格雷格·弗莱瑟、服装杰奎琳·韦斯特(《本杰明·巴顿奇事》)等一流创作者。在这样的团队基础上,《沙丘2》延续第一部的美学风格,成为维伦纽瓦的集大成之作。

视觉上,《沙丘2》呈现了维伦纽瓦标志性的巨物迷恋及宏大场景。

沙虫、建筑、军队、民众等,均具有难得一见的恢弘设计感,且通过立体几何、光影渗漏、肃穆造型等,渲染出古典与未来的交织感,以及文明返归历史形态后那种浓郁的宗教感、神性及宿命感。

此外,《沙丘2》以沙的黄、生命之水的蓝、天色的红、“古罗马斗兽场”景象的黑白化等,进行区分度极高的色彩诠释。

这让影片具备更突出的视觉风格,及更强烈的作者性。

在沙虫吃人、骑乘沙虫、单挑对决、两军对战等动作场面上,《沙丘2》呈现出既肆意挥洒、震撼银幕,又精简克制将预算用在刀刃上的创作精确感。

在维伦纽瓦的《沙丘》世界中,商业与艺术形成完整统一,它带来的体验古典而前尖。坚持实景,全片IMAX特制拍摄,简单来讲,即真正让人进入银幕的震撼视听。

常看IMAX的观众一定都记得:飞机引擎的轰鸣、银针落地的细微。《沙丘2》正是轰鸣与细微的极致交织。

导演进化路

《沙丘》第一部中有一场很重要的戏,姐妹会圣母用“戈姆刺”测试保罗是否天选之人。

维伦纽瓦详解过这场戏。在他的创作中,这场戏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深具含义。

保罗被音控至圣母面前,有噩梦之意

图书馆场景象征人类精神的胜利,地毯的古典花纹寓意文明的返归,圣母的面纱带出姐妹会的神秘、疏离,圣母捏针的手势兼具女性的柔美与死亡的威胁……

甚至,盒子的大小、盒内的阴影等都有讲究。大小刚够保罗伸手进去,代表吞噬与紧箍的压迫,阴影遍布则神秘降临……

可见,好的电影(即便是商业大片),总能提供严丝合缝又意趣丰富的解读空间,好的导演,从始至终都葆有丰沛的个人创作意识。

维伦纽瓦说,戈姆刺的戏,必然能让14岁时读到这个场景的自己满意。而煌煌巨制的《沙丘》电影,在他看来,正是只拍给他自己一个人的电影(凡尔赛警告!)。

回顾维伦纽瓦的职业生涯,可以发现,不同于诺兰热衷于复杂故事,维伦纽瓦电影中的故事往往比较简单。但他擅长用拍摄手法、视觉风格等夺去观众对故事的审视,让观众产生一种这电影好复杂的心理暗示。

比如《银翼杀手2049》,当你抽离影片炫目又极简的霓虹美学和废土黄沙,会发现影片不过讲了一个新复制人猎杀旧复制人的故事。这种创作方式,恰好证明维伦纽瓦拥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欲望。

《银翼杀手2049》(2017)

他的创作之路,大概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法国新浪潮的起步阶段,作品有《8月23日》《迷情漩涡》《理工学院》等。

根据校园屠杀真实事件改编的黑白片《理工学院》,让他逐渐转入暴力写实主义的第二阶段。这阶段他拍了更受影迷认可的《焦土之城》《边境杀手》。

《边境杀手》(2015)

这两部电影更具设计性的构图及摄影,使维伦纽瓦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渗透在他2013年的《囚徒》《宿敌》这两部暴力象征主义电影中,也正式开启了他的科幻片拍摄之路。

《宿敌》中的巨物象征

科幻电影是维伦纽瓦从小的梦想,直到第三阶段的《降临》《银翼杀手2049》,这个梦想才算实现。

这两部电影被视作科幻文艺片典范。其中蕴含的暧昧与深度,既源自作家特德·蒋的小说与雷德利·斯科特的前作,也源自维伦纽瓦对科幻中的宿命成分的思考。

《降临》(2016)

第四阶段由《沙丘》开启。维伦纽瓦正是因为不敢轻易动《沙丘》,才先拍了《银翼杀手2049》,足见《沙丘》在其生命中的分水岭式重量。《沙丘》系列的上映,也让维伦纽瓦真正走上“封神”之路。

据悉,他的下一部作品不一定是《沙丘3》,可能是《2001太空漫游》原著作者亚瑟·克拉克的另一部杰作《与拉玛相会》。这个讲述神秘飞行体拉玛在太阳系“加油”续航,却引得人类惶惶不可终日的故事,也是出了名的难拍。拉玛的巨物感及其内部诡谲的生态系统,使其同《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及《降临》中的椭圆体都产生了某种宇宙精神上的联系。

2001太空漫游&降临&沙丘

维伦纽瓦最爱的五部电影中,《2001太空漫游》排第一,如今,他终于要在电影中与这部影史神作“相会”。

相会之前,《沙丘2》当是维导生命中一个迷人的银幕标杆,身为影迷,哪有不去见证的道理呢?

 

相关影视
返回顶部